Skip to main content

4 posts tagged with "思考札记"

View All Tags

· 13 min read
October Rain

全文 2750 字,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

你好哇,我是十雨。

最近在回家的火车上,我遇到了一位同龄人,他在苏州开起重机,住 650 块一月的出租屋,领 6000 块的月薪,梦想是离开穷了一辈子的小山村,在县城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

我看着他不禁就在想,我们是同一代的人,都是 90 后,为什么想法完全不同,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我们都是西北人,从黄土中来,向黄土中去,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同样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方向?一个族群阶级的跃迁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实现阶级的跃迁?

父母和老师经常对我们讲:我们的出身无法选择,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考上好大学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生儿育女,就能幸福安稳地度过一生。

这句话没错,这是普罗大众实现阶级跃迁最直接和最简单的一条路,但是为什么同样走这条路,有的人可以实现阶级的跃迁,有的人会重新跌入原生乡土的围城中呢?

我们可以把上面这句话拆分成四个维度看看。

一、出身

我昨天回了一趟老家,去了一趟县城,也去了一趟农村。我看到了我的亲族们,我不由得想到一个词:原生乡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厚重。《山海情》里说:“人有两头根,一头连着先人,一头连着后人。“ 而原生乡土其实就是穿起两头根的绳。我们因为原生乡土而拥有特色的生活习惯,也因为乡土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我的亲族中,有些人生活在山村里,有些人生活在县城上,有些人进入了城市。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他们每个人都付出了十分的努力,但是结局总是千差万别的。

《贫穷的本质》里说: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的确,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要小得多。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里加消毒剂。下水道自行运转,我们甚至不知道是怎样运转的。我们大都相信医生会尽力为我们服务的,公立医院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无须担心是否有下一顿饭吃。换句话说,我们几乎用不到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 ———《贫穷的本质》阿比吉特•班纳吉

当下的中国当然不能用穷人和富人来做划分,但显而易见的是,生活在小山村的人相比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他们可见的未来天差地别。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的人生轨迹可能截然相反。究其根本,这是原生乡土带来的眼界和信息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人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但是这些是我们无法选择的。

二、教育

没有人能决定自己的原生乡土,但是教育隐隐给了我们一个近乎平等实现跃迁的通道。(事实也的确如此,除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学生时代跨度近 20 年,是人一生中压力最小,且最自由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阶段奋起直追,试图冲破原生乡土的桎梏。

而大学阶段尤为重要。在上文的观察中,我们看到不同乡土对一个人的影响天差地别,但是大学,给了所有人一个尽量公平的环境,这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选择的。

不论任何大学,不论任何原生乡土,大学都是一个人的快速上升(指思想层面的觉醒)的通道。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不同大学、不同乡土养育的学生,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鉴于眼界和信息的差异,他们的上升速度是有区别的。

具体来说,一个学生在大学,首先他可以获得独立自主的环境;其次,他不至于被生活的重担压垮。基于这两点,他才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开阔眼界,收集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获得思想层面的觉醒。

这个阶段的觉醒对阶级跃迁尤为重要。这是跃迁的基石,是拥有选择权利的钥匙。

三、职业

人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象牙塔里,他总有一天要承受现实的压力。而大学毕业,就是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无忧无虑与压力山大的分水岭。

从大学毕业,意味你成为了社会意义上的成年人,你开始承担责任,你需要利用自己的资源(智力、体力、资本)来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而这也是阶级跃迁路上巨大的分水岭。

如果在大学毕业后,你无法找到一个能为你提供足够物质基础,来支撑思想继续觉醒的职业。那你势必就会重新跌回原生乡土的围城之中。至此,阶级的跃迁也近于失败了。(基于这点,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本科生选择读研的越来越多)

而如果你找到了可以承载你思想继续觉醒的职业,那么你就已经走上了个人阶级跃迁的康庄大道。而你所拥有的人生选择也会变得越来越多。

四、传承

在上面三个阶段之后,个人阶级的跃迁趋势基本成形,而亲族的阶级跃迁,并非个人力量可以完成。

亲族阶级的跃迁,是靠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可以完成,一个又一代人的跃迁,造就了下一代人新的乡土,这叫做传承,也是循环的又一次开始。

在我看来,传承是否能够被很好的接替,取决于你和亲族是否拥有抵御风险的能力。

百善孝为先,父母给予你循环的开始(原生乡土),你也应回报以赡养。但是人类在病魔面前,向来不堪一击,一场大病就可以让几辈人的努力化为泡影,因此未雨绸缪是非常必要的。而子辈是根的另一头,代表着未来,当你个人阶级跃迁完成后,选择合适的伴侣,正确的教育孩子,也是具体而现实的问题。

总结

回过头再看这句话:我们的出身无法选择,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考上好大学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生儿育女,就能幸福安稳地度过一生。我们发现这句话完全正确,但它忽略了个体思想觉醒的重要性。

从上面的四个维度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1. 原生乡土带来的根本性差异在于思想觉醒程度的不同。
  2. 提高自我认知,加速思想觉醒是教育带来的重要意义之一。这点与教育水平的高低无关。
  3. 拥有一份好的工作是阶级跃迁的必要条件,它可以提供个体思想的继续觉醒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4. 阶级的跃迁需要一代代人的思想觉醒,这是一个脆弱的循环,我们需要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去看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为什么城镇化率要不断提高,为什么考学只会改变部分人的命运,为什么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为什么人们越来越焦虑?

我们从小被父母赋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这本质上是对我们实现阶级跃迁的期待。我们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也是试图跨过阶级的枷锁。在经济下行的今天,内卷也是我们试图打破阶级桎梏的明证。而这实现这一切的核心,是思想的持续觉醒。

BY THE WAY

思考一下:一个人如何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呢?

在我看来,首先要明确的是,成功应该是相对于个体自己而言的。有了什么高度的思维,就会产生对相应高度成功的渴望,那么成功就触手可得。

但是,如果一个人思维觉醒的过于超前,便可能产生一个明确且可以落实的宏大理想(注意定语)。这时如果他想获得巨大成功,除了思维和物质基础,还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机缘,如果要说的更加明确一点,我觉得应该是需要时势造英雄和贵人相助。

最后,希望你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有不认同之处,都是你对。

· 10 min read
October Rain

你好哇,我是十雨。好久不见啦~

最近实在是有些懈怠,本来说好一个月写一篇文章,慢慢运营自己的公众号,但是最近不但输出停滞了,输入也停滞了,已经很久没有留出大段空闲时间读书了,罪过罪过,但这最近的懈怠也让我萌生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

今天写这篇文章的起因,其实有两个:一是最近读到的一段话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二是看到一些同龄人的做法对我最近的懈怠产生了极大冲击。

最近读到《反脆弱》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一段话:The three most harmful addictions are heroin, carbohydrates, and a monthly salary.(最有害的三种瘾,毒品,碳水,月薪。)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这里先提一下塔勒布这位顶级大佬的履历,他连续成功预测了 1987 黑色星期一、911 事件、08 年次贷危机,并在每次预测前做空股市,直接让自己跻身亿万富翁之列。他提出著名的理论「黑天鹅」: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

那塔勒布上面的这段话的意义是什么,为何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呢?

在我看来,毒品和碳水其实是对自控力的束缚,毒品和碳水的瘾,会让我们意志消沉,精神和肉体遭到双重打击。(在我看来是对自律的极大挑战)

而关于第三点月薪,这就要提及《反脆弱》这本书,塔勒布认为,反脆弱的第一大敌人就是稳定,而这句话里的月薪实际上就是稳定的代名词。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两点一线,工作按部就班。那么他的思维势必会模式化,会陷入简单事情重复化的过程,这会让他陷入一个稳定的状态——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给他带来一份稳定收入,同时也在慢慢杀死他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最可怕的是,这种稳定是让人们所向往的、上瘾的。

为了打败稳定这个敌人,塔勒布曾在《黑天鹅》中提出过“杠铃策略” ——90% 的资金进行稳健投资,而 10%资金用于高风险高收益投资,以此博取更高的收益。

其实这一策略可以被运用到各个地方。比如你可以干着一份稳定的本职工作,但又进行有较高回报、常伴随波动甚至无法短期看到收益的事宜,譬如投资、运营自媒体、坚持读书、坚持健身、学习新的技能等等。

而这里说到的高波动高收益短期无回报的事情,其实也是我标题中所提及的“第二种职业”。而在我看来,这个“第二种职业”,才是提高你核心竞争力的真正源泉。

我一直对这种“杠铃策略”有所实践,对我来说,我坚持学习投资、运营公众号、读书就是我的“第二种职业”。但是从目前我的更新频率来看,我的“第二种职业”属实做的很差劲。

由此也引出了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第二个原因。同龄人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对我造成了极大冲击?

我认识的一些同龄人,有现实生活中结识的、也有网络上默默关注很久的,同样的都是二十多岁,但他们已经坚持自己的“第二种职业”很久了,大部分已经度过了短期无收益的阶段。就用运营自媒体这件事来举例,他们最多的可以做到日更,而最少的也能做到一周三更,其中更有甚者 28 岁已经依靠“第二份职业”在北京买了房子。

这件事对我最大的冲击在于:我同样意识到“杠铃策略”的重要性(他们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践行这个策略),为什么我没做到?我同样也在进行实践,为何我的成果却要比别人差很多?

我思考了很久,我认为区别就在懈怠和自律这两个词上,我也曾经定下过计划,要多久写一篇新的文章,但是并没有足够的意志力让我坚持下去,我陷入了懈怠的深渊,而我的这些同龄人们,凭借着自己的自律坚持了下去,并且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个好的结果。

懈怠和自律其实往往在一念之间,那到底什么才是影响这一念之间的关键呢?

我认为,自律的这个“自”,指的是自己的本能,而不是自己的意志,一个人的意志有有限的,而本能是无限的。如果你没有坚持下去一件你觉得重要的事情,这其实说明就你是在靠意志去支撑,而非本能驱动。

或者换个更直白的说法:你其实并不知道这件事到底有多重要,你不知道自己有多想要拥有它。

理清这个逻辑之后,其实一切都豁然开朗,为什么有些人能在自己的“第二种职业”上不断坚持?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这个观点和他们的核心诉求直接挂钩,他们深刻明白这件事对自己多么重要。他们驯服了自己的本能,所以他们能做到知行合一。

关于驯服本能和知行合一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讲。譬如从脑科学视角去看,驯服本能其实是一个人类脑驯服哺乳脑的过程。(这方面以后有机会再写文章)

聊完了问题产生的原因,那该如何解决呢?

我说三点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对,因为我也还需要实践:

  1. 确定自己的核心诉求(目的是什么,建立本能)
  2. 确定自己阻碍自己主要障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3. 确定一个规划(确保“第二份职业”的执行)

上面这三点其实说的很简单,如果展开了聊。可以聊到如何确立自己的核心诉求、该如何制定规划、制定规划本身是否也是一种“稳定”等等,这些问题可以留给大家自己想一想,之后有空了我也可以写几篇文章聊聊自己的看法~

BY THE WAY

人生不是数学题,不会有唯一解。

最后,请你听从你内心的声音。这篇文章也只是一个迷茫青年的上下求索而已。

· 9 min read
October Rain

你好哇,我是十雨。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 b 站发布的关于五四青年节的主题演讲——《我不想做这样的人》,这个演讲从全国 955 名初中生的视角,描述了当下的青年们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说实在的,我很喜欢这个视频所传递的一些观点。

boy-say girl-say

这些观点的确给我们一个看待事情不一样的角度。

而视频中的弹幕,视频下方的评论,也足以看出这段视频让青年人有多么热血沸腾。

bullet screen

但是等我看过视频,再细细思索的时候,我还是有一丝隐隐的担忧。

我在想,仅仅是明白 “我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就够了吗?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先生这段话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中国青年,甚至我们每每看到这句话,就不由得心旌荡漾。

这是我们的理想,是吾辈青年希望做到的样子,可是现实是什么样子呢?

现实是:走向社会的青年们,在生活的重压下喘不过气来。

现实是:最近两年也许没有哪个学术用语比“内卷”更加出圈,随着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内卷”一词越来越被大众化,随之而来的便是“万物可卷”的时代。

现实是:面对高考,大家说太卷了;面对考研,大家说太卷了;面对求职,大家说太卷了。什么是当代青年的现状?这就是现状,一个 “万物可卷” 的现状。

老实说,我很不喜欢“内卷”这个词。因为从根本上,我觉得奋斗和努力不应该是过错,但是如果一个社会诸如“奋斗逼”、“内卷王”等形容词层出不穷的时候,我觉得,该从别的地方找一找问题。

我在想,仅仅是明白 “我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就够了吗?

视频里的 955 位青年,都是 15 岁左右的年纪,他们充满朝气,生机蓬勃,是青年中的新生力量,他们可以说:“其实我还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呢?等他们步入大学需要选择一门专业的时候,等他们步入社会需要选择一项职业的时候,等他们成为二十多岁的青年,等他们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时候呢?如果仅仅是 “我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会发生什么呢?

他们大抵会想:“我不想成为一个前途无望的人,我不想成为一个没有人生追求的人,我不想成为一个失败的人。”

而对于大多数不知道 “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的人来说,该如何界定成功与失败呢?

大概就等于选择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的路,那条看上去最万无一失的路,然后努力地疯狂地内卷,最后做大多数人眼里的成功者吧?这种成功,或关乎名誉,或关乎权利,或关乎财富,唯独不关乎本心。

他们选择的这条路,或许是老师建议的,或许是父母亲人建议的,或许是网络上的陌生人建议的,但唯独不是自己内心的想法。

内卷从何而来?内卷从这里来。当每个人都想做别人眼里的成功者时,内卷应运而生。

内卷本质是什么呢?内卷的本质是没有创新,是低复杂的重复化。蛋糕只有那么大,而你仅仅是人云亦云,那么面对的势必是不断的相互挤压,内卷。

竞争和攀比,几乎就像七情六欲一样刻进人类的本能。即使在最简单问题面前,理性也会输给熊熊燃烧的比较之心。

热衷于“内卷”的人,或多或少都是把“他人”当作锚定物,而非自己心中的目标,理想,更何况一个 “我还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的人。

我没有说这个视频是错的,相反视频里的观点我很赞同。但是我觉得,该做梦的年纪,可以做梦,但是如果过了做梦的年纪,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

在上一次的文章里我提过,一个人有三件事要做:需要做的,能够做的,想要做的。前两个是因,第三个才是果,如果你没有想要做的事,那你又想结什么样的果呢?

那么你觉得,仅仅是明白“我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够了吗?你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BY THE WAY

这个视频是站在十五岁孩子的角度说:“其实我还不知道,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的确,青年人的迷茫是无可厚非的,不明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是正常的。同时,视频中也没有鼓吹说:我们不需要找到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此,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并非批判这个视频,而是希望提醒各位,“努力找到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件事是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一个人陷入内卷的困境的。

关于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觉得这个想法不一定非要很伟大。如果你有远大的理想固然好,但是如果没有,那也不必强求,很多人的想法只是希望岁月静好,那能够拥有一室、两人、三餐、四季,也是极佳的。

不管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努力完成自己的心中所想,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之人,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请你听从你内心的声音。这篇文章也只是一个迷茫青年的上下求索而已。

· 7 min read
October Rain

你好哇,亲爱的朋友,我是十雨。今天这篇文章写给你们,写给我自己,也写给我的一位朋友。

人生就像一棵多叉树,可惜的是我们无法选择用 BFS 来经历人生百种,只能选择永远无法回溯和剪枝的 DFS。我们势必无法找到关于人生的最优解,不管树的时间复杂度如何,我们人生的时间复杂度大抵只有 80 年罢了。

人生这棵树,有无数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都是一种选择。面对一棵无法回溯的树,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

最近,包括今天发生了一些事,让我很难过,也让我很感慨的,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出选择?

前两天看书,里面讲了一段话:“我们的行为总能影响整体,但我们的眼界却限于局部。”我看到这段话的一瞬间,仿佛被闪电击中,呆若木鸡,脑子在飞快的回顾这么多年自己做出的选择,以及自己见到的,别人做出的选择。

相比于同龄人而言,同样是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么多年,为什么有些人能器宇不凡、谈吐风雅。为什么有些人就只能默默无言,潦倒此生?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所以本文无关出身,但是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后天选择弥补先天不足、或者说增强出身带来的加成呢?

如果我问你,一个人要怎么样才能成功?你会怎么回答?勤奋?聪明?机缘?让三年前的我来回答,或许是如此,无休止的拼命努力,就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可是时间过去了三年,经历浮沉,再回头看看这条路的时候,发现最重要的不是努力聪明运气,最重要的是信息。

you are not god,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说:我这一辈子很幸运,没有做错过一件事。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犯错,因为我们的眼光限于局部,我们的行为影响整体。在这种情况之下,信息才是根本,我们要先知道事情是什么,才能知道该怎么做。

说到这里,如果你最近过的不够顺心如意,那么请你回想到过去一个时间节点为止,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三年,甚至到出生。如果让你回到这个时间节点,你会怎么做?

你可能说,我不会选择这个专业;你可能说,我会好好学习;你还可能说,我会好好的提升一下自己,不至于像现在如此一般言之无物。这些想法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的是,没有如果。

每一个人在经历过一段最艰难的岁月之后,总是会万分后悔,可是为什么现在看起来显而易见的结论,在当时那么难做到呢?

“我们的行为总能影响整体,但我们的眼界却限于局部。”因为人生的后视镜效应,一个能看清事情全貌的人,也势必会做出更优的决策而已,而你,也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能看见事情的全貌罢了。

那么,站在多叉树节点的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出选择呢?

关于这个答案,我思考了很久。大概是有三点:

  • 第一点:明白往者不谏,来者可追。无论现在处于何种境况,好也罢,坏也罢。需要做的就是只着眼于当下,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
  • 第二点:基于当前的信息,拥抱每一种可能,计划属于自己的 Plan A、B、C,同时计算出自己所有的任务。
  • 第三点:人生有三种事,我们需要做的,我们能够做的,我们想要做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基于当前的信息,把我们的计划和要做的事,分为这三个不同的层次,然后脚踏实地的一层一层做过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这三点无关智力,无关机缘,无关过去。这才是我们当下的最优解!

从小到大我佩服过两个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两个人意外的相似,他们对他们需要了解的信息都是了如指掌。他们会通过他们掌握到的信息,对自己做出明确的定位,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清晰的规划。

局限的眼光和永远无法知道影响的行为造成了一切意外和偶然。所以如果真的想在人生这棵树遍历结束之后,回头看时做到心满意足,那么请你做到了解全局统筹规划尽力做到算无遗策。

最后,再次默默的念一遍:“我们的行为总能影响整体,但我们的眼界却限于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