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8 min read
October Rain

我想书写苦难,想一气呵成。可是没有苦难,没有一气呵成,没有快意,只有人生。

人生五年。

一、起

高考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场考试,这是别人认为的。

五年前6.7号晚上看琅琊榜消遣的男孩从未这样想过。

他高中最喜欢的一句话说:“你选了一条违背主流的道路,就必须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才能获得主流的认可”。

这句话,他到现在都记得。他从未后悔。

五年前6.7日下午四点十分,他写下填空题最后一题的答案,平静的抬头看了看时钟,还有五十分钟,他缓缓地下笔,一笔一划,波澜不惊,时间平淡的走过,就这么结束了。

18岁的七月,没有肆意的狂欢,平淡的不像盛夏。虽然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的心还是抽搐了那么一下。

二、往

他想了很久没有动笔。这五年的一点一滴,这个又爱又恨的地方,这些已经离开或终将离开的人,他想了一遍又一遍。

他的记忆好像从来没有这么清晰过。

高等数学板书飞扬神采奕奕的老师,普通化学人生经历无穷的厂长,背着1米2丁字尺狂奔的工图少年,面面相觑四顾无言的线代考试,永不熄灯永远怀念的升升412,办公部每周的忙碌与愉快,摄影部一起送报纸的点滴日常,早八和晚十的南湖图书馆,为是否离开土建而纠结的日日夜夜,还有那个在校运会认识的永远的小孩子。这是他的大学一年级,热情。

提交降级申请时别人的不理解,1218认识的大学最好的女生朋友,迎新时给“学弟”们发自内心的建议,厚着脸皮和“学长”们住在一起的日子,支付宝首页的纳斯达克和招商白酒,热烈而短暂但没有遗憾的恋爱,陪他度过漫长岁月的mbp2018,还有偷偷摸摸组装的第一台电脑,以及坐在最后一排看着第一排座位的感慨万千。这是他的大学二年级,分岔。

那些痛苦而黑暗的日子,那些人性最深处的考验,那些无能的不甘狂怒,新冠疫情肆虐武汉时的煎熬,为自己的警觉和谨慎而庆幸万分,那些和老朋友相处的日子,见证历史美股熔断的黑色三月,相信书中有永恒的四月,看到朋友实习offer时的羡慕与自卑。这是他的大学三年级,痛苦。

早八晚十的脚踏实地,被雷鸣冬日狂风十月雨治愈的分秒,I栋和C栋的午饭晚饭之约,看到十一点起床考研党时的恨铁不成钢,东门外三人份的扬州炒饭,茶余饭后的三两散步,替朋友前程担心的每分每秒,朋友在南湖旧食堂的无声痛哭,以及那篇《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出选择?》,工作还是读研的纠结,拒绝美团offer时的尴尬,收到蚂蚁offer的喜悦。这是他的大学四年级,努力。

他的第四个大学寝室他的保龄协会,那个经常闷闷不乐不喜交流的傻逼,还有杀死一个行业的双减政策,人人得而诛之的互联网反垄断,阴霾重重的股票市场,焦虑万分又十分开心的实习期,充满奇幻的北京之旅,想成为一个up的冲动,对自身缺点的肤浅认知,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对这五年经历的惆怅和迷思。这是他的大学五年级,冲击。

他敲下这些回忆,重新怀念这五年时光,嘴角上扬。他心想,没有遗憾。虽然如果重新来过,他会做的更好。

五年前他三个人来,带着失意的愤恨和少年的热血来;五年后他一个人走,带着矛盾的爱恨和满腔的憧憬走。

三、来

昨天,6.7号,答辩结束,五年过去,依旧平淡,依旧只有24小时,不多一分,不少一秒。没有任何特别。

他很喜欢看《一起同过窗》,里面的每次别离都令人伤感,终于到了自己要走的时候,那天会是什么感觉呢?

姐姐和他讲: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即将开始。

姐姐的建议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下个五年会是什么样呢?自己又想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他暗暗问自己。

28岁的今天,会比现在更好吗?会被塑造成一个更美好、更善良、更明朗、更坚定、更少年的人吗?

他期待这天,正如我期待这天一样。

他轻声说,别忘记自己的梦。

四、终

五点了,收卷,结束,尘埃落定。

五年前的晚上,他通宵看完了《余罪》,今天他看《The Boys》。

五年前他最喜欢的歌是《new boy》,今天依旧是。

五年过去,五年过来。他说,下次见。

毕业快乐,祝,永远在路上。

谨以此文纪念“他”的人生五年。谁知道五年后的28岁他,又是怎么样的少年呢?

· 8 min read
October Rain

你好哇,我是十雨,好久不见。

最近几天在忙毕业的事,都没有努力学习。今天好不容易在图书馆坐下学会儿习,却发现整个人很颓废,没有精气神儿,完全不想学习,当下翻出手机,想发一条“我想摆烂”的微博。

可就在我打出“我想摆烂”这四个字之后,我意识到问题不太对,删掉了这四个字,左思右想,也不知道用什么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更合适。

我有点诧异自己言辞的匮乏,然后换成了下面这段话。

weibo

前不久看过一篇文章《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当时我深感认同,但是最近发现这篇文章被封掉了,翻了翻知乎,发现大家普遍的观点认为语言就是创造的过程,语言就是用来交流的,和人日常交流没必要博大精深,而是需要通俗易懂,想用什么用什么就好,没必要道德绑架。

知乎的这类观点不无道理,语言的本质在于交流,能够准确表意就可。

除此以外,语言就好比一个生态系统,它拥有自我的调节能力,它能后自然的筛选出值得留存的文字,而大部分没有营养和价值的文字则会自然而然的消失掉,谁还记得当年的“蓝瘦香菇”呢?如果2022年你还用这些网络用语,可能会被嘲笑吧?

那是不是就可以毫无顾忌的使用诸如“yyds”、“绝绝子”这类当下流行的文字呢?我认为使用这些网络语言依然是不该被提倡的,因为这些言语的本质,是“精神快消品”。

我们应该警惕“精神快消品”的泛滥。

我这里所指的精神快消品,并不仅仅是当下的这种梗文化,而是泛指任何以快速刺激人脑分泌多巴胺为目的,而被广泛传播的事物,包括不限于:网络热梗,擦边球短视频、快餐流水线式的内容等。

这些精神快消品,会不断刺激我们分泌多巴胺,让我们的大脑感觉到兴奋和快乐,也会使我们的思维变得迟钝,精神变得麻木。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有一个核心观点: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也就是系统的最混乱无序状态。

其实我们的大脑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孤立系统,如果我们不对这个系统进行管理,任由大脑接受各种各样信息的冲击,那么大脑这个孤立系统,最终会趋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我一向是不喜欢追随潮流的,不喜欢追星,不喜欢冲浪,不喜欢玩梗,也尽力避免自己使用当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

可是不知怎么的,失去了网络用语,我却说不出话了。如果我不说“摆烂”,我能用什么来表述我的心情和状态呢?如果不用“YYDS”和“绝绝子”,你又用什么来表达的你的快乐与兴奋呢?

很多人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宣泄情绪大于表达价值。但是我认为这两者并不对立,宣泄情绪的过程,也应该是思考的过程,如果仅仅有情绪的宣泄,没有自我的思考,那你所有的表达,只不过是制造垃圾。

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避免大脑这个孤立系统不断的熵增,避免被精神快消品所消耗呢?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法:

  1. 刻意练习。这个方法可以说是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屡试不爽,可以强迫自己使用经受考验历久弥新的文字,避免使用网络热词。
  2. 让自己分泌内啡肽而非多巴胺。人体会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两种激素,这两种激素都会让人感到兴奋愉快,但是内啡肽产生是一种补偿机制。比如看一本很有深度的书,过程很痛苦,但是看完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就是源自于内啡肽,补偿一下,让你产生快感。
  3. 持续输出。不断的进行学习,进行深度的思考,然后把自己学习的知识以及思考的内容分享输出,这样才能让自己更有深度。

BY THE WAY

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媒介,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信息流动慢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信息爆炸,信息难以筛选。

因此我们推出了推荐系统,从而产生了信息茧房。同时,社交的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共情,而现有社交模式,无需见面,仅凭文字就可以和无数人链接,而文字只有单纯的表意能力,并无法传递情绪,也无法满足人们交流时的认同感。梗、表情包以及视频化的社交随之出现。

同时伴随着信息茧房,同质化的信息愈演愈烈,除了大量的梗、短视频,人们的脑子就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了。

真是悲哀。

· 13 min read
October Rain

全文 2750 字,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

你好哇,我是十雨。

最近在回家的火车上,我遇到了一位同龄人,他在苏州开起重机,住 650 块一月的出租屋,领 6000 块的月薪,梦想是离开穷了一辈子的小山村,在县城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

我看着他不禁就在想,我们是同一代的人,都是 90 后,为什么想法完全不同,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我们都是西北人,从黄土中来,向黄土中去,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同样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方向?一个族群阶级的跃迁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实现阶级的跃迁?

父母和老师经常对我们讲:我们的出身无法选择,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考上好大学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生儿育女,就能幸福安稳地度过一生。

这句话没错,这是普罗大众实现阶级跃迁最直接和最简单的一条路,但是为什么同样走这条路,有的人可以实现阶级的跃迁,有的人会重新跌入原生乡土的围城中呢?

我们可以把上面这句话拆分成四个维度看看。

一、出身

我昨天回了一趟老家,去了一趟县城,也去了一趟农村。我看到了我的亲族们,我不由得想到一个词:原生乡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厚重。《山海情》里说:“人有两头根,一头连着先人,一头连着后人。“ 而原生乡土其实就是穿起两头根的绳。我们因为原生乡土而拥有特色的生活习惯,也因为乡土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我的亲族中,有些人生活在山村里,有些人生活在县城上,有些人进入了城市。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他们每个人都付出了十分的努力,但是结局总是千差万别的。

《贫穷的本质》里说: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的确,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要小得多。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里加消毒剂。下水道自行运转,我们甚至不知道是怎样运转的。我们大都相信医生会尽力为我们服务的,公立医院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无须担心是否有下一顿饭吃。换句话说,我们几乎用不到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 ———《贫穷的本质》阿比吉特•班纳吉

当下的中国当然不能用穷人和富人来做划分,但显而易见的是,生活在小山村的人相比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他们可见的未来天差地别。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的人生轨迹可能截然相反。究其根本,这是原生乡土带来的眼界和信息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人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但是这些是我们无法选择的。

二、教育

没有人能决定自己的原生乡土,但是教育隐隐给了我们一个近乎平等实现跃迁的通道。(事实也的确如此,除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学生时代跨度近 20 年,是人一生中压力最小,且最自由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阶段奋起直追,试图冲破原生乡土的桎梏。

而大学阶段尤为重要。在上文的观察中,我们看到不同乡土对一个人的影响天差地别,但是大学,给了所有人一个尽量公平的环境,这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选择的。

不论任何大学,不论任何原生乡土,大学都是一个人的快速上升(指思想层面的觉醒)的通道。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不同大学、不同乡土养育的学生,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鉴于眼界和信息的差异,他们的上升速度是有区别的。

具体来说,一个学生在大学,首先他可以获得独立自主的环境;其次,他不至于被生活的重担压垮。基于这两点,他才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开阔眼界,收集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获得思想层面的觉醒。

这个阶段的觉醒对阶级跃迁尤为重要。这是跃迁的基石,是拥有选择权利的钥匙。

三、职业

人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象牙塔里,他总有一天要承受现实的压力。而大学毕业,就是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无忧无虑与压力山大的分水岭。

从大学毕业,意味你成为了社会意义上的成年人,你开始承担责任,你需要利用自己的资源(智力、体力、资本)来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而这也是阶级跃迁路上巨大的分水岭。

如果在大学毕业后,你无法找到一个能为你提供足够物质基础,来支撑思想继续觉醒的职业。那你势必就会重新跌回原生乡土的围城之中。至此,阶级的跃迁也近于失败了。(基于这点,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本科生选择读研的越来越多)

而如果你找到了可以承载你思想继续觉醒的职业,那么你就已经走上了个人阶级跃迁的康庄大道。而你所拥有的人生选择也会变得越来越多。

四、传承

在上面三个阶段之后,个人阶级的跃迁趋势基本成形,而亲族的阶级跃迁,并非个人力量可以完成。

亲族阶级的跃迁,是靠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可以完成,一个又一代人的跃迁,造就了下一代人新的乡土,这叫做传承,也是循环的又一次开始。

在我看来,传承是否能够被很好的接替,取决于你和亲族是否拥有抵御风险的能力。

百善孝为先,父母给予你循环的开始(原生乡土),你也应回报以赡养。但是人类在病魔面前,向来不堪一击,一场大病就可以让几辈人的努力化为泡影,因此未雨绸缪是非常必要的。而子辈是根的另一头,代表着未来,当你个人阶级跃迁完成后,选择合适的伴侣,正确的教育孩子,也是具体而现实的问题。

总结

回过头再看这句话:我们的出身无法选择,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考上好大学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生儿育女,就能幸福安稳地度过一生。我们发现这句话完全正确,但它忽略了个体思想觉醒的重要性。

从上面的四个维度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1. 原生乡土带来的根本性差异在于思想觉醒程度的不同。
  2. 提高自我认知,加速思想觉醒是教育带来的重要意义之一。这点与教育水平的高低无关。
  3. 拥有一份好的工作是阶级跃迁的必要条件,它可以提供个体思想的继续觉醒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4. 阶级的跃迁需要一代代人的思想觉醒,这是一个脆弱的循环,我们需要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去看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为什么城镇化率要不断提高,为什么考学只会改变部分人的命运,为什么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为什么人们越来越焦虑?

我们从小被父母赋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这本质上是对我们实现阶级跃迁的期待。我们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也是试图跨过阶级的枷锁。在经济下行的今天,内卷也是我们试图打破阶级桎梏的明证。而这实现这一切的核心,是思想的持续觉醒。

BY THE WAY

思考一下:一个人如何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呢?

在我看来,首先要明确的是,成功应该是相对于个体自己而言的。有了什么高度的思维,就会产生对相应高度成功的渴望,那么成功就触手可得。

但是,如果一个人思维觉醒的过于超前,便可能产生一个明确且可以落实的宏大理想(注意定语)。这时如果他想获得巨大成功,除了思维和物质基础,还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机缘,如果要说的更加明确一点,我觉得应该是需要时势造英雄和贵人相助。

最后,希望你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有不认同之处,都是你对。

· 7 min read
October Rain

“ 我戴上耳机,十月的雨水滴落在耳边,伴随而来的是柴火燃烧的爆裂声。 ”

重新听雨

你好呀,我是十雨。好久不见。

常用的汉字有 3500,让猴子坐在打字机前敲键盘,总有一天它会打出《莎士比亚全集》。可我没有“总有一天”,只有今夜。再怎么写,我也没法把 2021 完整的描绘给大家,好在我不需要描绘,写给自己就好,因为这是“我的课题”。

一年前的现在,我郑重地写下我的 2020,我在武汉;一年后的现在,我继续书写我的 2021,而我在杭州。真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的面前不是文字,是一年前的自己。

hi,十雨,你好吗?

时间过的真快,2020 年的你还在感慨:一场疫情,2020 就结束了。可是转眼间,2021 就要离开了。

在 2020 的结尾你说:不要用计划去局限自己,脱离计划的框架,拥抱无限的可能。

my 2021

2021 年的我说:你的确没有用整年的计划去局限自己,甚至你忘记了自己大致的计划,但是你走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收集了足够的信息,结果还让人满意。

我的 2021

如果 2020 的关键词是痛苦,那 2021 的关键词应该是分化。

今年的你面临了太多的抉择,也见过太多人做出抉择。

关于大众意义上的前途,今年的你运气真的很不错,在工作和保研上都有所收获。

尤其是工作,从刚开始什么都不懂慢慢学习,到懵懵懂懂的面试,再拿到最终的结果,你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回过头去看这八个月,你走了很多弯路,但是终究是迈了过来。

关于读书,今年的你真的十分差劲,只读了二十多本,比去年心里的目标少了整整一半,甚至不如去年八个月 30 本的成果。

不过好在你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书籍类目,商业传记。希望你在新的一年里能坚持自己喜欢的,至少读 20 本这一类的书~

关于投资,你在股市上遭受了毒打,但是令我欣慰的时候,你依然坚持了自己的逻辑,有时候最可怕的不是亏钱,而是被人性所打败。

关于自媒体,你应该已经羞愧到无地自容才对,公众号一年更新了四篇文章,在视频自媒体更是毫无参与,只希望你 2022 好自为之!

不过好消息是,你写的文章影响到一些朋友,让他们的人生轨迹有了些许改变,这或许能激励你 2022 更好的输出。

关于人生规划,很幸运,目前看来,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每一次都是稳步前行。希望你能保持不断的思考,保持变化,拥抱变革。

去年的你,因为尼采而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今年的你和去年一样,答案依旧模糊,但依旧全力以赴。

我没法用华丽的语言去描述你的 2021,因为它本就平淡,但你作为亲历者,看到这些肯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因为这是 “你的课题”。

不知去年的你对今年的你是否还算满意。

我的 2022

如果说 2020 是五味杂陈的夹心饼干,那 2021 可能是意犹未尽的黑巧克力。那么 2022 年我又会从人生的巧克力里拿到什么味道呢?

明年的这个时候,你已经正式工作了,你的感受是如何的?成长又如何呢?你读了哪些书,赚了多少钱,是否又有新的体悟和答案?

我对这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可是在明年到来之前,我们永远不知道巧克力是什么味道。

明年的我,又会在哪里书写我的 2022 呢?真是让人期待,新年快乐,晚安。

BY THE WAY

一年结束,按理说是应该好好总结一下,可是今天的文章写了很久也感觉乱乱的。今年干了很多事情,但是似乎没有完全串起来,理清楚。只好用最近读的书里提到的概念做个暂时的线。

课题的概念来自阿德勒心理学中提出的 "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而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一年的年终总结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年终总结到底是写给自己看的,还是写给朋友圈看的?我们在写年终总结的时候,是否夹杂着一种复杂的“优越情结”呢?

具体是哪里出了问题,我还没想清楚,不过有课题这根线,应该很快会有个结果。希望今年能多写几篇文章,多讲讲自己的想法吧。

· 10 min read
October Rain

你好哇,我是十雨。好久不见啦~

最近实在是有些懈怠,本来说好一个月写一篇文章,慢慢运营自己的公众号,但是最近不但输出停滞了,输入也停滞了,已经很久没有留出大段空闲时间读书了,罪过罪过,但这最近的懈怠也让我萌生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

今天写这篇文章的起因,其实有两个:一是最近读到的一段话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二是看到一些同龄人的做法对我最近的懈怠产生了极大冲击。

最近读到《反脆弱》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一段话:The three most harmful addictions are heroin, carbohydrates, and a monthly salary.(最有害的三种瘾,毒品,碳水,月薪。)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这里先提一下塔勒布这位顶级大佬的履历,他连续成功预测了 1987 黑色星期一、911 事件、08 年次贷危机,并在每次预测前做空股市,直接让自己跻身亿万富翁之列。他提出著名的理论「黑天鹅」: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

那塔勒布上面的这段话的意义是什么,为何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呢?

在我看来,毒品和碳水其实是对自控力的束缚,毒品和碳水的瘾,会让我们意志消沉,精神和肉体遭到双重打击。(在我看来是对自律的极大挑战)

而关于第三点月薪,这就要提及《反脆弱》这本书,塔勒布认为,反脆弱的第一大敌人就是稳定,而这句话里的月薪实际上就是稳定的代名词。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两点一线,工作按部就班。那么他的思维势必会模式化,会陷入简单事情重复化的过程,这会让他陷入一个稳定的状态——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给他带来一份稳定收入,同时也在慢慢杀死他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最可怕的是,这种稳定是让人们所向往的、上瘾的。

为了打败稳定这个敌人,塔勒布曾在《黑天鹅》中提出过“杠铃策略” ——90% 的资金进行稳健投资,而 10%资金用于高风险高收益投资,以此博取更高的收益。

其实这一策略可以被运用到各个地方。比如你可以干着一份稳定的本职工作,但又进行有较高回报、常伴随波动甚至无法短期看到收益的事宜,譬如投资、运营自媒体、坚持读书、坚持健身、学习新的技能等等。

而这里说到的高波动高收益短期无回报的事情,其实也是我标题中所提及的“第二种职业”。而在我看来,这个“第二种职业”,才是提高你核心竞争力的真正源泉。

我一直对这种“杠铃策略”有所实践,对我来说,我坚持学习投资、运营公众号、读书就是我的“第二种职业”。但是从目前我的更新频率来看,我的“第二种职业”属实做的很差劲。

由此也引出了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第二个原因。同龄人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对我造成了极大冲击?

我认识的一些同龄人,有现实生活中结识的、也有网络上默默关注很久的,同样的都是二十多岁,但他们已经坚持自己的“第二种职业”很久了,大部分已经度过了短期无收益的阶段。就用运营自媒体这件事来举例,他们最多的可以做到日更,而最少的也能做到一周三更,其中更有甚者 28 岁已经依靠“第二份职业”在北京买了房子。

这件事对我最大的冲击在于:我同样意识到“杠铃策略”的重要性(他们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践行这个策略),为什么我没做到?我同样也在进行实践,为何我的成果却要比别人差很多?

我思考了很久,我认为区别就在懈怠和自律这两个词上,我也曾经定下过计划,要多久写一篇新的文章,但是并没有足够的意志力让我坚持下去,我陷入了懈怠的深渊,而我的这些同龄人们,凭借着自己的自律坚持了下去,并且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个好的结果。

懈怠和自律其实往往在一念之间,那到底什么才是影响这一念之间的关键呢?

我认为,自律的这个“自”,指的是自己的本能,而不是自己的意志,一个人的意志有有限的,而本能是无限的。如果你没有坚持下去一件你觉得重要的事情,这其实说明就你是在靠意志去支撑,而非本能驱动。

或者换个更直白的说法:你其实并不知道这件事到底有多重要,你不知道自己有多想要拥有它。

理清这个逻辑之后,其实一切都豁然开朗,为什么有些人能在自己的“第二种职业”上不断坚持?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这个观点和他们的核心诉求直接挂钩,他们深刻明白这件事对自己多么重要。他们驯服了自己的本能,所以他们能做到知行合一。

关于驯服本能和知行合一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讲。譬如从脑科学视角去看,驯服本能其实是一个人类脑驯服哺乳脑的过程。(这方面以后有机会再写文章)

聊完了问题产生的原因,那该如何解决呢?

我说三点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对,因为我也还需要实践:

  1. 确定自己的核心诉求(目的是什么,建立本能)
  2. 确定自己阻碍自己主要障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3. 确定一个规划(确保“第二份职业”的执行)

上面这三点其实说的很简单,如果展开了聊。可以聊到如何确立自己的核心诉求、该如何制定规划、制定规划本身是否也是一种“稳定”等等,这些问题可以留给大家自己想一想,之后有空了我也可以写几篇文章聊聊自己的看法~

BY THE WAY

人生不是数学题,不会有唯一解。

最后,请你听从你内心的声音。这篇文章也只是一个迷茫青年的上下求索而已。

· 9 min read
October Rain

你好哇,我是十雨。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 b 站发布的关于五四青年节的主题演讲——《我不想做这样的人》,这个演讲从全国 955 名初中生的视角,描述了当下的青年们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说实在的,我很喜欢这个视频所传递的一些观点。

boy-say girl-say

这些观点的确给我们一个看待事情不一样的角度。

而视频中的弹幕,视频下方的评论,也足以看出这段视频让青年人有多么热血沸腾。

bullet screen

但是等我看过视频,再细细思索的时候,我还是有一丝隐隐的担忧。

我在想,仅仅是明白 “我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就够了吗?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先生这段话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中国青年,甚至我们每每看到这句话,就不由得心旌荡漾。

这是我们的理想,是吾辈青年希望做到的样子,可是现实是什么样子呢?

现实是:走向社会的青年们,在生活的重压下喘不过气来。

现实是:最近两年也许没有哪个学术用语比“内卷”更加出圈,随着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内卷”一词越来越被大众化,随之而来的便是“万物可卷”的时代。

现实是:面对高考,大家说太卷了;面对考研,大家说太卷了;面对求职,大家说太卷了。什么是当代青年的现状?这就是现状,一个 “万物可卷” 的现状。

老实说,我很不喜欢“内卷”这个词。因为从根本上,我觉得奋斗和努力不应该是过错,但是如果一个社会诸如“奋斗逼”、“内卷王”等形容词层出不穷的时候,我觉得,该从别的地方找一找问题。

我在想,仅仅是明白 “我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就够了吗?

视频里的 955 位青年,都是 15 岁左右的年纪,他们充满朝气,生机蓬勃,是青年中的新生力量,他们可以说:“其实我还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呢?等他们步入大学需要选择一门专业的时候,等他们步入社会需要选择一项职业的时候,等他们成为二十多岁的青年,等他们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时候呢?如果仅仅是 “我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会发生什么呢?

他们大抵会想:“我不想成为一个前途无望的人,我不想成为一个没有人生追求的人,我不想成为一个失败的人。”

而对于大多数不知道 “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的人来说,该如何界定成功与失败呢?

大概就等于选择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的路,那条看上去最万无一失的路,然后努力地疯狂地内卷,最后做大多数人眼里的成功者吧?这种成功,或关乎名誉,或关乎权利,或关乎财富,唯独不关乎本心。

他们选择的这条路,或许是老师建议的,或许是父母亲人建议的,或许是网络上的陌生人建议的,但唯独不是自己内心的想法。

内卷从何而来?内卷从这里来。当每个人都想做别人眼里的成功者时,内卷应运而生。

内卷本质是什么呢?内卷的本质是没有创新,是低复杂的重复化。蛋糕只有那么大,而你仅仅是人云亦云,那么面对的势必是不断的相互挤压,内卷。

竞争和攀比,几乎就像七情六欲一样刻进人类的本能。即使在最简单问题面前,理性也会输给熊熊燃烧的比较之心。

热衷于“内卷”的人,或多或少都是把“他人”当作锚定物,而非自己心中的目标,理想,更何况一个 “我还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的人。

我没有说这个视频是错的,相反视频里的观点我很赞同。但是我觉得,该做梦的年纪,可以做梦,但是如果过了做梦的年纪,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

在上一次的文章里我提过,一个人有三件事要做:需要做的,能够做的,想要做的。前两个是因,第三个才是果,如果你没有想要做的事,那你又想结什么样的果呢?

那么你觉得,仅仅是明白“我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够了吗?你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BY THE WAY

这个视频是站在十五岁孩子的角度说:“其实我还不知道,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的确,青年人的迷茫是无可厚非的,不明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是正常的。同时,视频中也没有鼓吹说:我们不需要找到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此,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并非批判这个视频,而是希望提醒各位,“努力找到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件事是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一个人陷入内卷的困境的。

关于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觉得这个想法不一定非要很伟大。如果你有远大的理想固然好,但是如果没有,那也不必强求,很多人的想法只是希望岁月静好,那能够拥有一室、两人、三餐、四季,也是极佳的。

不管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努力完成自己的心中所想,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之人,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请你听从你内心的声音。这篇文章也只是一个迷茫青年的上下求索而已。

· 7 min read
October Rain

你好哇,亲爱的朋友,我是十雨。今天这篇文章写给你们,写给我自己,也写给我的一位朋友。

人生就像一棵多叉树,可惜的是我们无法选择用 BFS 来经历人生百种,只能选择永远无法回溯和剪枝的 DFS。我们势必无法找到关于人生的最优解,不管树的时间复杂度如何,我们人生的时间复杂度大抵只有 80 年罢了。

人生这棵树,有无数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都是一种选择。面对一棵无法回溯的树,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

最近,包括今天发生了一些事,让我很难过,也让我很感慨的,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出选择?

前两天看书,里面讲了一段话:“我们的行为总能影响整体,但我们的眼界却限于局部。”我看到这段话的一瞬间,仿佛被闪电击中,呆若木鸡,脑子在飞快的回顾这么多年自己做出的选择,以及自己见到的,别人做出的选择。

相比于同龄人而言,同样是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么多年,为什么有些人能器宇不凡、谈吐风雅。为什么有些人就只能默默无言,潦倒此生?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所以本文无关出身,但是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后天选择弥补先天不足、或者说增强出身带来的加成呢?

如果我问你,一个人要怎么样才能成功?你会怎么回答?勤奋?聪明?机缘?让三年前的我来回答,或许是如此,无休止的拼命努力,就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可是时间过去了三年,经历浮沉,再回头看看这条路的时候,发现最重要的不是努力聪明运气,最重要的是信息。

you are not god,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说:我这一辈子很幸运,没有做错过一件事。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犯错,因为我们的眼光限于局部,我们的行为影响整体。在这种情况之下,信息才是根本,我们要先知道事情是什么,才能知道该怎么做。

说到这里,如果你最近过的不够顺心如意,那么请你回想到过去一个时间节点为止,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三年,甚至到出生。如果让你回到这个时间节点,你会怎么做?

你可能说,我不会选择这个专业;你可能说,我会好好学习;你还可能说,我会好好的提升一下自己,不至于像现在如此一般言之无物。这些想法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的是,没有如果。

每一个人在经历过一段最艰难的岁月之后,总是会万分后悔,可是为什么现在看起来显而易见的结论,在当时那么难做到呢?

“我们的行为总能影响整体,但我们的眼界却限于局部。”因为人生的后视镜效应,一个能看清事情全貌的人,也势必会做出更优的决策而已,而你,也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能看见事情的全貌罢了。

那么,站在多叉树节点的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出选择呢?

关于这个答案,我思考了很久。大概是有三点:

  • 第一点:明白往者不谏,来者可追。无论现在处于何种境况,好也罢,坏也罢。需要做的就是只着眼于当下,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
  • 第二点:基于当前的信息,拥抱每一种可能,计划属于自己的 Plan A、B、C,同时计算出自己所有的任务。
  • 第三点:人生有三种事,我们需要做的,我们能够做的,我们想要做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基于当前的信息,把我们的计划和要做的事,分为这三个不同的层次,然后脚踏实地的一层一层做过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这三点无关智力,无关机缘,无关过去。这才是我们当下的最优解!

从小到大我佩服过两个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两个人意外的相似,他们对他们需要了解的信息都是了如指掌。他们会通过他们掌握到的信息,对自己做出明确的定位,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清晰的规划。

局限的眼光和永远无法知道影响的行为造成了一切意外和偶然。所以如果真的想在人生这棵树遍历结束之后,回头看时做到心满意足,那么请你做到了解全局统筹规划尽力做到算无遗策。

最后,再次默默的念一遍:“我们的行为总能影响整体,但我们的眼界却限于局部。

· 14 min read
October Rain

“ 耳机里的白噪音,雷鸣冬日狂风十月雨无限循环,自我无限放大。”

为什么是 October Rain

大家好,我是十雨。

今年真是很特殊的一年,2020 就像夹心饼干,我被挤在里面,很痛,很难受,可他终究还是甜的。

2020 伊始,病毒肆虐,天空和人心灰蒙蒙的,死亡的恐惧弥漫在空气里,人们好像对生活没有了希望,武汉封城,人心惶惶。

好像发生了一件坏事,事事都会变坏一般,年初的那段时间里,人们大喊着重启 2020,又一遍又一遍分析着庚子年发生过的灾难,阴谋论层出不穷。对死亡的恐惧,引发资本市场大跌。同时对未来前途生活的迷茫,让我那段时间非常痛苦。

每天困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终日忙忙碌碌,可是心中满是焦虑和迷茫,不清楚什么时候生活才能恢复正常,不清楚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学校,不知道未来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同时又经历着市场上的巨大波动。那时候每个人都只相信第二天会更坏,我也是。

现在回过头看那段日子,我只觉得我很傻,可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焦虑迷茫痛苦挤满了我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那段时间我不知道我是怎么撑过来的,不过好在是已经过去了。

四月,春天慢慢走近,气温慢慢回升,心也热了起来,生活慢慢好转,我突然 21 岁。四月十六号吧,那天我开始计划读书,在未来无限迷茫的时候,我决定开始读书。

时间一天天的流逝,国外疫情愈演愈烈,与之相对的是五月武汉解封,国内连续数月无新增,乌云散去,而我读的书也一本接着一本,我越来越期待回到学校。

九月,回到学校,心里好像少了什么,2020 只剩下了短短 4 个月,120 天,我决定放下左右摇摆的心思,不再因迷茫而惶惶度日,起码要做点什么吧?我对自己说。恰好知道了一位朋友已经找到了实习,我总算是下定决心也要好好学一门技术,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只学这一门技术。我想,在年末的时候,起码要给自己和自己对话的底气吧。

用 100 天完成一件事,我的手机锁屏上有这么一句话,我每天尽力早睡早起,尽自己全力学习前端的技术栈,同时坚持每天抽出一些时间读书,每天忙忙碌碌,但是心里真的踏踏实实。

十月的一天,我休息之余,突然想到要不要做一个公众号,作为自己生活的记录,恰巧那段时间我学习时最喜欢的白噪音是 OctoberRain,十月的雨声,孤独但充满力量,酷热结束后的秋雨,让我回忆起年少时冲进大雨里洗刷一切的感受,洗刷所有的污秽,尘垢,简单,干净,孤单。我喜欢这个名字。

十二月的尾巴,OctoberRain 来了,带着我对未来生活的期许,来了。

公众号的规划

emmm,对这个公众号的定位呢?主要是自己看到了 bobo 老师的公众号,觉得这种分享真的很有意思,把自己成长中的学习过程,思考,感悟分享出来,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吧?

:)

这个公众号主要是对自己的一些记录,分享一些关于我的日常总结,我的读书感悟,我最近学到的新技术,我的投资感悟之类的,暂时没有别的想法,先搞这些吧,hhhh(这样已经很忙了啊喂

关于更新频率只能是随缘了,毕竟没写过公众号,而且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我也不指望很多人看 hhh,希望刚开始一月一篇,等稳定下来之后慢慢提速,最好一周一篇吧,加油加油。

目前的规划就是如此吧,好像也没有太多的规划了。只希望自己能坚持下来。

我的 2020

今天是 2020 最后一天诶,不写点什么总是说不过去,毕竟今年虽然过的很让人憋屈,但也是长这么大收获最多的一年。

关于人性,我今年明白了很多,我一直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坚定支持者,我一直相信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善良的,从小到大,我对每个人都是真心对待。

可是今年的一些经历,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太过复杂,善良与邪恶,并非是非黑即白,一个人的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看待事物,以及做事的准则。我曾经以为对的事情,大概只是在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下形成的道德观念。

对大多数人包括我,可能一些选择是显而易见的,可能对一些人可能就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冲突由此而来,但冲突也可由此而去。每个人坚持自己相信的就好了,不再影响别人,不再打扰对方,如此最好。

关于友情也是,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愿失去任何朋友的人。可是今年我慢慢理解了,友情上的的得失,疏远,都是正常的啊,没有啥永恒的东西,新朋友的到来,老朋友的离去,都太正常不过,所以有些时候不必有太多感伤,随着心智的改变,所有你以为的都会变,尽力保证自己的初心不变就好了。

关于读书,今年从四月中旬开始,陆陆续续读了 30 本书,最难受和痛苦的日子里,都有书陪着我,在最迷茫的时候,我起码都可以告诉自己,起码我还有三十本书,这种感觉踏实,厚重,真的是太棒了。

回忆起今年的这些书,我虽然不能记起全部的细节,但是这些书带给我对事物的理解和体会却历历在目,真的学到很多。过段时间有机会我会把这三十本里我最喜欢的基本写一些推荐发出来,希望大家一起读书呀!

关于投资理财,我其实很纠结到底把我现在的行为归为投资还是理财,说投资吧,我这么菜,啥也不懂,说理财吧,我却也不甘心,所以暂且叫它投资理财吧,希望明年能给他换个我更喜欢的名字。

关于这个我可以说的真的太多太多了,今年是让我投资理财方面思想蜕变的一年,现在想想 171819 年做的那些事情,我都不忍心看哈哈哈哈,因为实在是太蠢了,我犯了刚入场的新手能犯的所有错误。今年经历过年初的那个黄金坑之后,我开始读了一些投资方面的书籍,开始有意识的进行系统学习,我觉得这一点的改变,是我今年收益率大幅提升的第二大原因(第一大原因是行情好,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具体的之后有机会写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吧(我怎么觉得之后就是永远呢?哈哈哈哈哈

关于自己的人生规划,这是我今年最重要的一个改变。我开始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大学以来,我终日忙忙碌碌,究竟是为什么而活呢?工作,考研,保研,出国,我在这些事情里徘徊不定,父母的建议,姐姐的建议,朋友的建议,自己内心小人的建议,我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放弃,什么都想搞一点,却什么都没拿到。

今年九月份之后,我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想,找出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活,并为自己规划好一条通向罗马的道路,到现在为止,四个月过去了,对我来说,我完成的远远不够,可是我回头看这四个月,我没有一天后悔,我想这就够了。只希望明天的我,依旧全力以赴。

我的 2021

以前每年我都会定一大堆目标,但是从来没有完成过,20 年我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做年度规划,十二个月过去了,我却意外的发现,2020 要比我想象的还要充实许多。

可能是因为脱离了计划的框架,脱离了死的东西,才能焕发新生。那么对于我的 2021,我也不会在这里做出计划,随时改变我的想法,随时上路,没有压力,只有简单和快乐。

我会在脑子里大概形成一个雏形,等 365 天之后,内心的自己会明白这一年自己是否充实的。

加油!:)

尾巴

开篇题词里我写到:自我无限放大。是的,这也是我写公众号的最大目的,记录自己,探究自己,了解自己,提升自己。用文字当放大镜,透过这个镜子,看自己内心的纹理,修补这里的裂痕,探索那里的精妙绝伦,让自己更自信,让自己更强大,让自己更是自己。

耳机里放着十月雨的白噪音,我写完了这篇开篇词,第一次写,思维断断续续,没有结构,没有章法。不过没关系,记录而已,是流水账也罢,不是流水账也罢,我相信只要不断的记录下去,终究可以有所得。

对了,白噪音的软件叫做 Noizio,有 mac 版本和 ios 版本,有需要的可以下载。

2020 - 2021

再见2020~你好👋 2021!